Will, Thinking, Judgement, Action – From Hannah Arendt

筆記一下想法,不見得正確,須更深入文本。

  • 鄂蘭似乎在文本中將欠缺思考,視為惡的根基,倘若 Eichmann 所擁有、掙扎的思路,是一般人都會經歷的思路,則我們能在什麼意義下宣稱 Eichmann 沒思考?或者說,需要思考「什麼」才能避免惡?

  • 僅僅「思考」就夠了嗎?如前一點所說,Eichmann 未必沒有思考與掙扎,將人一車車送去奧斯維辛屠殺,這樣的行為對所謂「正常」的人而言,說沒有掙扎,甚至完全沒有思考,都可能是過於牽強。但鄂蘭終究認同耶路撒冷法院對其的定罪,意味著她認同 Eichmann 的思考「導致」了違反人道罪。換言之,是「某種狀態的思考」,使鄂蘭認為可把「罪」這樣的屬性,歸屬在 Eichmann 上。
  • 思考不是行動,掙扎則欠缺「程度不一」的行動能力,必須有意志(will)的介入,人才能從思考或掙扎的狀態中解脫,形成一鐘定音的「判斷」(judgement)。判斷是有足夠強的意志所支撐的特定思考,判斷形成後,人才會藉由肉身,實際去表現思考的內容。Eichmann 差不多是如此,他在過程中曾有掙扎,但判斷時刻都在,無論是基於什麼內在理由,簽章蓋印作為行動,即彰顯了 Eichmann 判斷的內容支持著這樣的行動。「行動」因此是在表現其判斷的內容。
  • 如此或許有兩種解讀:其一,「意志軟弱」才是 Eichmann 被定罪的深層原因,他其實沒有能力抵抗合法但不道德的誘惑(temptation);其二,是 Eichmann 的意志,讓他最後形成了應遵循領袖決定,把猶太人送往刑場的判斷。後者在罪責歸屬的因果關係上,似乎更為合理。
  • 但還是不能忘記, Eichmann 所遵循的仍是「合法的領袖決定」。因此鄂蘭是不是也會認為,公務員的意志最終應由良心指引?理論上是不會,也不該如此(會天下大亂),但當前似乎只能導出這樣的結果?

  • 意志是用什麼方式,作用在眾多思考中的少數幾個上?
  • 比較能確定的關係是:意志會介入思考,形成判斷。判斷基本上無處不在。而行動則表現判斷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