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EFF針對Pornhub事件發了一篇評論,抨擊金融機構Visa或Mastercard在專斷操弄使用者能看到的Pornhub內容。這篇文章在臉書投放後,留言幾乎一面倒,都在痛罵EFF太誇張。其實EFF在過去已有數次反對金融機構介入網路內容審查的前例,這次對他們而言,也許就只是再次重申立場,文章中也隱隱可見馬尼拉原則的幽靈。
常理而言,欠缺金融機構的制裁,Pornhub的反應確實可能不會那麼快(不過真能這樣歸因嗎?);但正如很多人提到的,有那麼多網站也有類似問題,社群媒體可能還更誇張,把可能是最願意守規矩、違法影片也不算多的Pornhub往死裡打,真的是公平,能有效遏止傷害的作法嗎?說這一切都沒有衛道心態作祟,我也不相信。純粹的政治正確並無法回應這樣的質疑。
但我自己覺得更有趣的是,若把這題放入企業人權的脈絡,則EFF的立場是否有變相鼓勵金融機構去價值化/純工具化的趨向?
(2)中天新聞被下架轉往YT發展後,五天過去,訂閱數已經破220萬,也累積了近150萬的捐款。而且脫離NCC的監督後,作為新聞頻道,中天的內容已在徹底失控的邊緣。目前看來,直接在節目中慣常使用鄉民詞彙,針對不同立場的族群或政黨做赤裸控訴,都已是不爭事實。
中天新聞打的是一場後設的戰役,它可能改變很多人對「專業媒體」的理解,強化個人對其他媒體的不信任。對民主社會而言,這更可能是網路影音界的首例:一個資產數(十)億,挾高度專業的媒體資源,專門從事社會分裂的youtube channel。
以蔡衍明的個性,可能會近乎不計代價地把中天新聞留下來,並讓更多人看到這個網路頻道。NCC有辦法處理這件事嗎?當初的評審委員們有想到這件事嗎?還是這些問題,也都要推給中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