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gital World – Digital Life(2)

(1)nervousnet,源自瑞士,針對物聯網的資料民主計劃,構想看來是與其將各種行動設備的感應器資訊貢獻給物聯網企業,倒不如全世界的公民自建網絡,讓所有人一起分享資料,並設想這些資料能如何被使用。但計畫在2016年後似乎就停擺了,停擺原因不明。日前用Android手機(Pixel 3 XL)下載App,也有一些sensor無法開啟。

(2)Karma Police,Snowden文件中所揭露的英國政府計畫,執行單位不意外的是GCHQ。Kamra Police大規模蒐集了網路用戶的後設資料,知名案例是在2009年時,該計畫蒐集了數百萬筆使用網路聽特定廣播(例如可能散佈激進伊斯蘭教義的電台)的聽眾資訊,並去比對出其在社群媒體上的帳號,進而掌握那些人的更多資訊。

(3)Black Hole,GCHQ儲存監控資料的資料庫名稱。連同Karma Police一起在2015年被揭露。揭露的資料中表示,在2007-2009年間,BH共存了1.1兆筆的資料,2009年時以每天平均新增100億筆資料迅速累積中,其中超過40%是網路的瀏覽紀錄。GCHQ在2010年時,平均每天會存取300億筆資料。相比PRISM,這計畫絲毫不遜色,令人大開眼界,但為何以前沒聽說過呢。

(4)這陣子為了工作,讀了很多科技與民主的論文,連同前陣子看的舞碼「媒體入侵」,深感「多元性」(diversity)或許可能是化解科技獨裁,或是設法逃離自由家長主義(Liberal Paternalism)後的另一解方。多元並不總是產生好東西,精神或價值間的相互碰撞,短時間內也可能會造成社會動盪,但人類的文化似乎總是在那樣的不穩定中,醞釀出原先不可預期的好結果。

(5) NGO推進器(twngo.xyz)在兩年前就寫到了DMPTools,可惜僅止於工具介紹。今天稍微查了一下,DMP目前就是科技部永續學門在推,目前確實成為了一些申請計畫的「must」沒錯。其實過去中研院調查研究專題中心也有過一份很類似DMP的自我檢核表,但製作時間及落實成效不明。這些推法,最終到底能為台灣的研究資料管理造成何種文化上的改變呢?

(6)資料治理(data governance)本身並不是什麼負面的詞,資料治理關心資料利用,但也關心其人權侵害的面向。問題只是,當資料經濟(data economy)成為顯學時,公民社會所欠缺的,並不是思考資料如何利用的人,而是思考資料如何保護才足夠的人。政府設置委員會的本位主義,可能反而必須逆著潮流,才有可能成就平衡。這約莫就是台北市資料治理委員會讓人無法信任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