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矽谷價值戰》的初步感想

最近兩週臉書推了不下數十次來自 AI TW 的廣告給我,都是有關電子前鋒基金會(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Julian C. York 的新書《矽谷價值戰─監控資本主義之下言論自由的未來》。巧合的是,上週五遇到老闆,他就直接丟了那本書過來。AI TW 寄來的新書,還在我眼前拆封。老闆說因為擔任推薦人,已看過電子檔了,所以書可以直接借我。起先還是有些抗拒的,但轉念一想,只是看看倒也無妨,就收下了。

趁週末翻了前三分之一。初步的感想是,York 確實是曾在數位場域的言論自由下過苦工的人,本書的內容讓我釐清了一些過往宛若一團糨糊的理解,同時也印證不少想法。但這或許也得益於她在地緣上的優勢:距離近,時常就容易看清本來面目。

書中有一些蠻有趣的批評,例如談到 GNI (Global Network Initiative) 時,York 直接表示,GNI 在促進網路人權的成效有限,原因可能是其堅持依賴「多元利害關係人」(multi-stakeholder)的模式。在台灣當前的輿論環境,這樣的立場恐怕仍是大逆風。儘管 York 未給出更細緻的解釋,我對此卻也不置可否。在過往的經驗中,我認為多元利害關係人模式在應對權利問題時,容易創造一種假象:在欠缺規範效力的場合中,它讓公民社會有參與感、讓企業覺得自己負責、讓政府感到自己開放。但實際造成的改變微乎其微。

另一個批評則是針對社運團體和科技龍頭在言論保護上共組的的導正圈子,其引用了 Ethan Zucherman 的觀點,認為這樣對言論自由的保護並非長久之計,因為只有熟識公司內部的人才能逆轉決定。其實這已是近十年前的觀察了,但台灣過去幾年也幾乎走著同樣的路,特別是以 g0v 為首的公民社群,十分樂意和臉書或 Google 建立起這樣的默契圈,讓人更感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