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改革的去向

義務役又要恢復為一年。按過去的服役(含教召)經驗,軍事改革要有效,首要改變的地方有三:訓練方式、志願役的領導方式,及高層的督導方針。這三者若維持恆常,役期縱使增加再多,也難以改變我國義務役國軍疲弱的現狀。

訓練新式武器的操作與程序很重要,但武器的理論與原理亦對於提高操作熟稔度有相當重要性。在過去的經驗裡,國軍其實常備有這些手冊類的文件,但一般基層的軍士官兵多數並不曉得,造成即使想進修,也不知從何著手的窘境。

我時常懷疑志願役幹部的培訓並沒有一門領導課。誠然,上過領導課也不表示就會成為好領導,但只要有一些基本的培訓,應該就能避免許多人只把領導當作仰仗階級罵人給命令,又或者是得過且過,只想當個濫好人。兩種類型都會大幅降低訓練成效。

高層的督導最讓人頭疼。特別是過度頻繁的督導,會嚴重影響部隊的日常勤務。此外,督導項目若能有權重的區別,應該會好很多。掃地跟擦槍畢竟是不同的事。